kone娱乐时时彩平台

1969年中央下令: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,发生了什么事?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kone娱乐时时彩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1969年中央下令: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,发生了什么事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紧接着,毛主席亲自启动了开关,新中国的首面五星红旗缓缓升上了天安门广场的天空。

就在那一刻,来自54个不同单位的代表们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。伴随着会议的正式开始,54门礼炮同时响起,每一声炮响都象征着对这次历史性会议的尊重与庆祝,总共28响,表达了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期待。

随后,这片广场上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和民众游行活动,热闹非凡,直到晚上九点过后,才渐渐结束。

自那天起,新中国宣告成立,中华民族在全球舞台上挺直了腰板。

天安门在亿万中国人心目中,早已超越了一座建筑的意义,它承载着深厚的情感,成为了代表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。

但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,现在的天安门和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相比,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

这座有着6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,在漫长的岁月中多次进行过翻新和维修。特别是1969年的那次大规模重建,让天安门焕然一新,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
【天安门的成立起源于一位天才少年】

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,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。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兴衰,曾先后成为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五大封建王朝的都城,承载着千年的文明积淀。

这座老城四处散落着不少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遗迹。

天安门,绝对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地方。

我心中深深爱着北京的天安门,每当太阳从那里升起,都让我感到无比自豪。伟大的毛主席,就像灯塔一样,带领我们不断朝着光明的前方迈进。

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,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,就经常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听到。

在中国,虽然很多人没机会到过北京,但天安门这个名字,几乎家喻户晓,无人不晓。

尽管天安门广为人知,但关于它的来历,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
你绝对想不到,这座了不起的建筑,竟然是一个才18岁的小伙子设计建造的。

燕王朱棣在"靖难之役"中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,随后登上皇位,成为明朝第三任统治者。

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同时化解国内的问题,朱棣决定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搬到北京,还制定了“皇帝亲自守卫边疆”的政策。

朱棣定都北京后,下令让工匠们仿照南京城的格局,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。

短短时间内,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纷纷赶往北京。

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朱棣居然把皇宫的重任托付给了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年轻人。

有个年轻人叫蒯祥,他来自江苏吴县的渔帆村,也就是现在的苏州。

蒯祥家里世代都是做工匠的,他爹在江东一带挺有名气,但蒯祥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厉害。

在南京那会儿,朱棣就听说过蒯祥这号人物,甚至还专门派人把当时才十五六岁的蒯祥找来,亲自了解了一番。

调查显示,这个身材单薄的年轻人,在建筑方面确实有着出众的才华,因此被提拔为贴身助手。

迁都后,蒯祥被提前调到北京参与皇宫的规划工作。因为他设计能力出众,很快就被委以重任,负责皇宫重要项目的设计任务。

蒯祥接手的首个重要项目,是主持规划和建造皇宫的正门——承天门,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。

“承天门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是因为它寓意着“承接天命、开启国运”,表示国家的统治是顺应天意的安排。

在蒯祥的指挥下,只花了一年多工夫,这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气派建筑就顺利完工了。

据史料描述,这座城门分为下部的城台和上部的城楼两大部分,整体高度接近35米,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。从远处看,整个建筑气势恢宏,显得格外庄重沉稳。

满朝官员和百姓目睹这座城门都赞不绝口,朱棣见到承天门后更是喜上眉梢,连连称赞蒯祥为“蒯鲁班”,并让他负责皇宫里几座重要宫殿的建造。

蒯祥在北京待了四十多年,主要是在正统年间负责建造了奉天、谨身和华盖这三座大殿。

靠着过人的本事和出色的成就,蒯祥从一个十几岁的小木匠一路干到了工部侍郎的高位。

他建造的这座“承天门”,历经岁月依然存在,至今为人所知。

【600年的风雨摧残】

自1421年建成以来,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已经见证了整整六个世纪的沧桑变迁。

在悠久的时光长河中,天安门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,其象征意义也随之愈发深远。

然而,时间的长河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岁月的侵蚀,自天安门落成以来,它已经进行了多次修复和重建工作。

1457年7月,才建好30多年的承天门,意外在一个下雨的夜晚被雷电击中,接着城楼燃起大火,烧掉了将近一半的木结构。

蒯祥那时虽然还在世,但已经六十多岁了,精力不济,没法再负责监工任务。而且当时建筑材料也不够,所以重建工程一直拖到成化元年,才由工部尚书白圭接手,重新开始修建。

这次改造不仅大大加强了承天门的建筑结构,还进一步拓宽了它的占地面积,为如今的天安门奠定了基本格局。

在接下来的近两个世纪里,承天门一直保持着较为完好的状态,没有遭遇严重的破坏。

直到1644年,崇祯皇帝在位最后一年,李自成带着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,承天门再次在战乱中被烧毁。

清王朝接手后,承担起了重建的重任。

1651年,清朝顺治皇帝福临决定在原来的废墟上大修一番,把这座建筑改名为"天安门"。这个名字有深意,意思是说皇帝是上天选定的,要担负起安定国家、治理天下的重任。

这次翻修,天安门比之前大了不少,基本上恢复了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的样子。新建的城楼有33.7米高,横向有9个开间,纵向有5个开间。

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,清朝政府又两次动手整修了天安门,把这座城门加固得更加结实。这么一来,天安门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,一直稳稳当当地站在紫禁城大门口,纹丝不动。

尽管天安门建筑结构逐渐稳固,但在随后的年代里,它仍然经历了严重的破坏。

1900年,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为了挫败清政府的斗志,外国军队竟然对着空荡荡的天安门开炮轰击。

天安门附近被炸出了十几个明显的窟窿。

1969年,工人们在拆除旧天安门的过程中,意外在城楼的木头柱子里找到了两颗嵌在里面的炮弹。

【被人民赋予了新的意义】
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五个多世纪里,天安门始终是紫禁城的一部分,作为皇家宫殿的城楼而矗立。

它的核心功能,就是为封建王朝展示皇帝的至高无上。

对普通民众来说,这无异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压力。

但在1949年,由于中央政府和民众的齐心协力,天安门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内涵。

1949年1月,北平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获得了解放,仅仅过了两个月,党中央就从西柏坡搬到了北京。

没过多久,国民党的力量被一一清除,整个中国迎来了全面解放,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近在眼前。

当时,人们都在琢磨,“开国大典”该选在什么地方举办才合适。

经过仔细挑选和讨论,中央最终确定了两个候选位置。

南苑机场位于北京城外的北边,而天安门则坐落在长安街旁边。

这两处地方各有所长,也各有不足,跟第三处相比,各有特点。

南苑机场面积很大,几万人同时在场也绰绰有余,不管办多大的活动,场地完全够用。

宽敞的机场跑道同样为后续的阅兵式提供了理想的场地。

那个地方位于郊区,离北京市区很远。虽然中央领导和知名人士可以坐车去,但普通百姓要去那儿却特别麻烦。

要是少了老百姓的热烈欢呼和激情喊,开国大典的盛况也就少了几分光彩。

当时南苑机场缺少合适的演讲平台,如果要重新搭建一个,得花不少钱。

天安门虽然交通便利,还有现成的城楼可用,但那时候广场被城墙围住,空间显得有点小。而且建筑年代太久,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,存在一些安全隐患。

挑来挑去,选哪个地方好,真让人有点犯难。

最终,毛主席一锤定音:“天安门历经风雨,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,现在老百姓还指望着它,我相信它一定能担起这个重任。至于前面的广场,我觉得站上一万人完全没问题。”

就这样,天安门被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庆典的举办场地,从那时开始,它在老百姓心中有了全新的含义。

【再次进行重建】

尽管天安门凭借精湛的建筑工艺屹立了几百年,但毕竟是木头做的,总归有个使用期限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长期遭受各种破坏,天安门城楼也显得有些岌岌可危。

尽管1952年国家已经对天安门进行了整修,但城楼的墙体还是经常出现裂缝,房梁也时不时会松动脱落。

1969年,河北邢台一带遭遇了一场6至7.5级的大地震,震感甚至传到了北京。有着550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因无法抵御如此强烈的震动,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损坏。

鉴于当时的形势,国务院在年末做出了重要决定:正式启动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工程,实施全面拆除与重建工作。

当时已经敲定,来年五一劳动节要在天安门举行庆典,因此这次重新布置的任务时间非常紧迫,必须争分夺秒。

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研究决定,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被指定为这项工作的实施单位。

那时候的第五建筑工程公司,在北京市甚至全国建筑界都是数一数二的顶尖企业。公司里的工程师和工人个个都是行家里手,技术精湛,业务能力一流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人的政治背景也都经过严格审查,没有任何问题。

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,从1969年12月15日到1970年4月7日,仅用了112天时间,天安门就顺利完成了重建。

翻新后的天安门城楼总高度达到34.7米,比原来增加了将近一米的距离。

这次翻新工程中,原先房檐上的龙形图案被替换成了葵花样式,墙面上原先的大点金旋子彩绘也换成了更华丽的金龙和玺图案,中间的枋心部分则画上了西番莲的图样。

我们不仅对大木结构进行了升级,还用更防火、更结实的“红木”替换了原来的材料。

这让它在用料和设计上都更加结实耐用。

施工期间,工人们意外挖出一个"奇怪"的盒子。请来考古专家一看,才知道盒子里装着古人用来驱邪的白色玉石,还有几粒粮食和豆子。

之后,人们在木梁上意外地找到了两枚嵌得很深的炮弹,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。

1980年,国家再次对翻新后的天安门实施了抗震加固工程,使其具备了抵抗9级地震的能力,安全性能得到了显著增强。

如今,已经走过600个春秋的天安门,依然以“青春焕发、充满生机”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。

这座建筑不仅是新中国的象征性符号,更是中华儿女在建筑艺术领域的杰出典范。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,展现了我国建筑技艺的非凡成就。作为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,它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首页 | kone娱乐时时彩平台介绍 | 产品展示 | 新闻动态 |

Powered by kone娱乐时时彩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